张军扩: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与政策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成员、副部长张军扩
■张军扩
我结合对中央经济工作大会精神的学习,就去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与新政问题,与你们交流几点见解。
一、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与趋势
刚才过去的2022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外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疫情防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力度,颁布多方面稳经济措施,我国经济从总体上延续了今年以来的恢复态势,前三季度GDP环比下降3%,经济结构持续改善,发展质量也有所提高。但受疫情反反复复、多轮不断严重冲击,经济增长不及预期,企业效益明显下降,市场主体信心也严重失利。中央优化疫情管控举措发布后,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市场也为之一振。但随即出现的感染人数大规模大跌情况,又使经济社会各方面秩序遭到较大冲击,四季度下降情况也不太理想,预计全年增长也就在3%左右。
图片来源/摄图网
展望2023年,我的总的想法是“谨慎豁达”。经济恢复既有不少有利诱因,也面临不小困难,综合判定,与今年相比,发展的环境将会有比较显著的改善,下降水平也会有显著提高。
最大的有利诱因莫过分疫情管控的逐渐放宽和新政环境的有利变化。疫情的不断冲击可以说是套在2022年中国经济“脖子”上的一个“紧箍咒”。2022年下降不及预期,尽管缘由是多方面的,但决定性的缘由,还是疫情的不断冲击和严格的管控举措。其实放开观后感染人数大规模降低,短期也面临不少问题,但病毒致病性已显著减少,社会活力已明显提高。只要根据中央确定的方针,“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治举措,相信经过几个月的过渡,我国经济社会将会逐渐回归正常秩序。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这一点是最具决定性的,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经济增速的基本态势就可以确定,下降率都会大体保持在潜在下降率左右。
新政环境的有利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你们看中央经济工作大会公报,最令人印象深刻和倍感激奋的,是其中所透出的党中央对推动经济恢复向好的坚定信心和强悍决心。例如,中央指出,“对于我们如此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下降,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要“加强各种新政协调配合,产生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等。
最大的不利变化是外需下降的减缓。2022年,在内需下降头晕、增速严重下降的背景下,出口的急剧下降,除了是一个突出亮点,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撑诱因。但去年来看,这个诱因可能会明显减小。主要诱因是,因为受高通缩、高利率和俄乌冲突、能源价钱大涨等诱因的影响,全球经济非常是发达经济体经济深陷衰退几成定局,全球贸易增长也会明显减弱。去年末以来,主要国际组织均纷纷上调对去年全球经济和贸易下降的预期。虽然,外需下降减慢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从今年10月份、11月份的出口数据早已显露下来。今年1-9月份,按人民币估算,我国货物出口总值累计环比下降13.8%,而10月份、11月份单月增速仅为6.8%和0.9%,而假如按港元估算的话,11月份出口是增长8.7%。
最须要着重的是扩大内需。在外需下降减慢的情况下,着重扩大内需对于去年稳下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无论是扩大消费需求还是扩大投资需求,就会面临不小的难度。
首先看消费需求。今年1-11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产值除了没有下降,反倒是增长0.1%,这些情况是极为稀少的。虽然2022年经济发展趋势创业方向,消费需求疲软,仍然是近几年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只不过今年的情况最为严重。现阶段消费需求不振,主要有三方面缘由:一是疫情造成餐饮、旅行等不少消费活动受限,消费难以实现。二是受疫情影响市民收入下降趋缓,消费能力增长。三是消费者信心失利,消费意愿增长。随着疫情管控的放松和形势的好转,过去被焦躁和限制的一些消费会逐渐恢复,消费者信心也会有所提高,但恢复和提高都不会太快,幅度也不会太大。这是由于,正如你们所见到的,在最初放开的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感染人数会出现大规模的回调,人们的消费活动和消费信心就会遭到很大影响。而从稍长时间来看,虽然疫情形势渐趋稳定,经济社会生活渐趋正常,但因为疫情期间市民收入下降趋缓,消费能力的积累和消费信心的恢复也须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再看投资。今年1-11月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环比下降5.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下降8.9%,制造业投资增速9.3%,而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增长9.8%,房地产投资全年肯定也是负下降。综合判定,去年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大体才能保持今年的下降态势,而房地产投资有望略好于今年。你们晓得,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今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是金融支持新政方面,射出了所谓的“三支箭”。一是个贷支持之箭,二是债券支持之箭,三是股权支持之箭。相信这种措施对于减轻房地产企业资金窘境、防止资金链破裂、促进市场稳定等就会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但同时也要听到,房地产走出困局的关键,是市场需求的下降、前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基本化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在新的发展模式产生之前,市场很难真正下降,投资也不可能呈现急剧下降。
最为关键的是提高市场主体信心。市场主体预期不稳、信心不足,是近些年来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今年情况最为严重。今年除某些月份以外,制造业采购总监指数(PMI)持续高于50%的枯荣线水平,11月份仅为48.0%,12月份进一步增长至47%。相比制造业,服务业问题愈发严重,非常是其中的生活服务型中小企业,面临愈发困难窘境。据财新数据,今年11月份服务业PMI仅为46.7%,12月份虽非改善,但也仅为48%,连续四个月高于枯荣线水平。在企业信心不足的同时,受就业压力加强、收入下降趋缓等诱因影响,消费者信心不足的问题也非常突出。2022年10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86.8,二季度平均仅为87.4,均为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二、关于去年经济对策的几点思索
中央经济工作大会强调,“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端,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我觉得,捉住了问题的关键,抓到了经济稳定恢复的“牛鼻子”。只要市场主体预期回升,信心提高,这么不论是促消费、扩投资,还是调结构、控风险,就就会有比较好的基础,才能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都会达成纲举目张的疗效。所以,信心比金子更加重要,去年要稳下降促发展,必须切实提高企业信心。
毫无疑惑,提振信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中央经济工作大会早已从多个方面做出了布署,我觉得,以下五点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还是要持续优化疫情防治。可以说,去年下降怎样,疫情一直是最大的影响诱因。根据国家卫健委通知,从1月8日开始执行“乙类乙管”。因此,一是要依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建立和优化相应的新政体系、行政体系、医疗体系,进一步提高各体系之间的衔接,确保转段有序稳定。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对大规模感染趋势、毒株变异等的预测和应对,尤其是要在诊所收治、药物供应、重症医治以及农村地区疫情应对等方面,进一步集中资源,加强工作力度,防止出现大的疏忽和风险。
其次是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加有效的对策扩大内需,非常是消费需求。短期来讲,这是最为实际的措施。需求上不去,企业订单和效益上不去,预期和信心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央经济工作大会把扩大内需列为2023年重点经济工作任务的第一条,并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足见其重要性。关于怎么扩大内需非常是消费需求,中央从“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等多方面提出要求,相信今后会有进一步具体的新政措施逐渐颁布,值得我们期盼。
第三是要切实解决深层问题,促使营商环境优化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有利的营商环境对于企业非常是民营企业稳定预期和提振信心来讲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近些年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明显,但客观讲,这种成就主要还是集中在企业投资创业经营活动的“便利化”方面,而在一些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深层次问题上,须要改进的空间仍然很大。例如,近些年来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隐型壁垒和不公正竞争问题、产权保护不力问题、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司法不公问题、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招商承诺不履行问题、市政工程账款追讨问题,等等。这种情况即使不是普遍现象,但即使只有某些地方某些案例发生,造成企业发展深陷窘境,也会在企业家群体中产生寒蝉效应,形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与办事的“便利化”相比,这种问题更加重要、更加根本甚至愈发生死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大会公报都指出,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假如说前一阶段以“便利化”为重点的工作是优化营商环境1.0版的话,这么下一阶段所急迫须要的,就是以大力推进解决这种深层次问题为重点的、优化营商环境的2.0版。
第四是要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的新政环境,增加新政风险。新政风险问题是近些年来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另一个突出问题。越是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时期,越须要保持新政的稳定、透明、可预期,以提高企业信心。指出新政稳定性不是否定新政调整的必要性,而是指出新政调整要尽量避开“急拐弯”和“翻酥饼”,非常是对于这些对相关企业的营运环境和竞争力状况影响较大、企业一时无法满足新的新政要求的新政变化,一定要给相关企业满足新的要求留下一个必要的过渡期。另外,就是要高度注重新政的系统性和综合影响,防止所谓的“合成谬论”和“分解谬论”问题。2022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大会非常强调,今后其他新政的颁布,都要“加强与宏观新政取向一致性评估”,应当说针对的正是这个问题。
第五是要愈发重视企业发展大环境及舆论环境的改进。近些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强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关注宏观的问题,包括疫情形势和防治新政问题、地缘政治风险问题、中美贸易争端问题,以及房地产和财政金融风险的化解问题等;而ZF有关部门的注意力则越来越微观、越来越具体,愈发关注租金问题、税费负担问题、贷款融资问题等。有些企业家表示,与房贷融资、税费负担等具体问题相比,她们更担忧的是宏观环境问题、政策风险问题。假如大的发展环境有待改进,具体支持救治新政的疗效都会大打折扣。因而,促使经济恢复向好,除了须要颁布具体的支持新政,更须要大力改进企业发展的大的宏观环境。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大政方针并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但一些重要新政颁布后不断被误会误解,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例如,双循环的新政不断被误解为国外循环,共同富裕的新政不断被误解为劫富济贫2022年经济发展趋势创业方向,避免资本无序扩张的新政不断被误解为国家要严打资本,等等。由此可见,重要新政的颁布除了须要充分酝酿,权衡优劣,但是一旦颁布,就须要早日公布具体内容和施行条例,充分剖析,以防止被误解误会,产生不利的社会舆论环境。
以上五个方面,中央经济工作大会都有明晰论述和布署。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些背景,做一些评析,仅供参考。
(本文为作者2023年1月7日在“中国经济媒体融合发展峰会”上的讲演)
原文链接:https://www.dyfan.vip/18992.html,请用户仔细辨认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上当受骗!